水墨行旅:张志中水墨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8年7月22日—7月30日
策展人/戴志祺
地点/石家庄市苑东街1号
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
北京语言大学
颂雅风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中共辛集市委宣传部
承办/石家庄美术馆
诚邀莅临!
起底张志中
马健培/文
认识张志中老师,近三十年矣,从他七几年正式参加工作,就没换过地方,一直是语言大学的老师。已经七十三岁的画家张志中,在年轻人眼里,早已是“老先生”了,可常和他接触的朋友们,都觉得这位几乎每年都在艺术境界上还有提升的“张老”依然有着青春活力。 五岁之前的张志中,住在现今盖了“人民大会堂”那地界的“小四眼井胡同”。近在咫尺的天安门开国大典,他有记忆。 开国不久,他那和师兄弟合伙做一档批发染料小店的父亲便在前门外打磨厂,买下了一个小院,半店半家。那是个大家庭,张志中是家中男孩排行的老三,当母亲添了老五时,六岁的“三儿”被姥姥带去了冀中平原的一个靠近小县城的小村,在那里,那个淘气,爱到处瞎画的“三儿”体验到了依然几乎全面保留着中国北方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一切。这一切,给日后走上艺术之路的张志中奠了中国的、农耕的、传统的、散漫的、自由的文化之基。 那个地处冀中平原的束鹿,较之北方偏远山区,虽也贫困,但农耕时代民间文化种类多有遗存。丰年太平,四时八节,庙会社火,年画旗幡,串村杂耍,说书卖艺……无一不给那个情智初开,那个正在萌生,正在生长,正在渴求各种养分的心灵以天赐的培育。 1958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强加给束鹿大地剧烈的变化,增添了从未有过的生活形态。在那充满激情,不计后果,近乎妄想的氛围里,束鹿人人作诗,处处是画,讴歌着不曾想见的新生活,在全国获得“诗洋画海”的美誉。那个爱写爱画的十三岁男孩,有了崭露才华的舞台,登梯爬架,但凡村里尚完好的山墙上都被他用锅底黑、红土等画上了从报纸、杂志上学来的无限夸张的图片。 1958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转冷后,饥饿来了。 1959年,张志中回到了北京。就在这个暑期,张志中在邻居大叔指引下,平生第一次在故宫午门之上看了“建国十周年”大型画展,那些不同于乡间年画或报纸印刷品的画作,让这个对画画无限神往的少年不想再回到乡下了。那个暑期过了,张志中插班进了一所新建不久的普通中学,在这所中学,度过当代史称之为“困难时期”的三年。有了之前在束鹿饥饿的经历,首善之都给正长身体的张志中每月三十斤“凭票”粮食(肉蛋油等几乎为零)的保障,张志中知足。张志中至今保有对那个中学的深切怀念,怀念那个中学所有的老师们身上清正的“民国”遗风。张志中是好学生,是作为区三好学生、市银质奖章获得者、共青团员从这个学校毕业的。 1962年,对已进入青年期的张志中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他瞒着父母,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在面对全国(主要是京津冀,兼及华北,西北)仅招收三十名的严苛竞争中,张志中有幸被录取,而工资微薄的父亲竟不同意他去就读。因为母亲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张志中下边还有尚未成年三个弟弟,所以父亲不同意张志中上这个可能更需要财力的专业。是两个已经参加工作,但同样工资微薄的兄长的坚持,张志中进入了这所在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中等美术专业学校。 仅凭常识,更是在和张志中相识近三十年的交往中,我们知道,他们这代人,从孩童起,经历了这个国家所有的运动。由于他的个人际遇,大多数运动他体验更深。诸如,土改时期,他虽幼小,六岁回乡,不久即由家境尚好的姥姥家转到土改被作为地主扫地出门的奶奶家;大跃进时期,城市同龄人相对无感,张志中恰在农村;文革时期,文艺界是文革风暴的重心,他所在的中央美院及附中更是风暴中的中心地带…… 美院附中是徐悲鸿先生创办的,在以教学严格、学风刻苦、生活朴素著称的教育家丁井文校长引领下,美院附中历届学子人才辈出。然而恰是张志中所在的这一届,竟是空前绝后在附中“就读”了十一年。这十一年,既有磨难,也有所得。一个接一个的运动,一次接一次的下乡、下厂,学工、学农,也让这些学生练就了十八般武艺。除了课堂上美术专业严格的基本功外,在社会实战中,更是练就了油画、版画、连环画、宣传画、壁画等等的技能。 1969至1973年,张志中所在的62届及63届附中不足百人,被集体发配到地处塞外的苦寒之地河北蔚县部队农场,以准军队编制接受“再教育”。这五个年头,使这些艺术学子从青涩到成熟,从只接受技艺的传授到渐已独立思考艺术及人生之路。 1973年,将近而立之年的张志中,面对全国分配。文革尚未结束,每一个人将在新的、以生存为第一位的环境里去安身立命。张志中被分配到了以来华各国留学生为主的北京语言学院,在这个大学里,张志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为自己争取可以作画的空间。 1976年,“四凶”刈伏,十年动乱结束,人们有了新的企盼。北京的青年们总是领时代之先,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大潮,在北京撞击出许多文艺浪花,文学界的“今天”,美术界的“星星美展”,摄影界的“四月影会”,异彩纷呈。作为参与者,张志中勇敢地迈出了艺术之旅的第一步。 更为重要的人生契机,是在从学生身份转变为以艺术活动为主的个体艺术家的这几年,也逢张志中那早在文革前已蜚声文坛的文学前辈、他的大舅方纪先生复出。方纪在文学界美术界的挚友,如冯牧、朱丹、刘迅、陈紫等在各自领域披坚执锐,张志中在这些文化大家的教诲、引领、鼓励下,更明确了自我艺术活动的方向。
张志中在艺术海洋里的起航,恰是和改革开放同步,也正是从1978年介入“星星美展”,到八十年代,在随着国门大开,世界各种美术流派展览的密集涌入,激发了张志中在中国绘画的材料、语言、技法如何能更契合时代,开始了艰辛而不舍的实验和探索。厚积而薄发,1979年他作为创作者之一的长篇连环画《伊里亚特》,展示了他们附中人的造型功力,一举获得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83年以他为主,和老同学赵俊生合作的水墨画《禹》,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收藏。这幅纯水墨的以大禹半裸全身站立在滔滔洪水前如雕塑般的形象刻画,已经不是传统的、主流的中国画手法了,而是借用高丽纸的晕染效果,使大禹那赤裸身体的肌肉感和背景中的波浪浑然一体而富有张力。 1983年,张志中还创作了《庄子》,同样以裸体出现的庄子也是借助了高丽纸的柔和呈现出传统中国画很少画出的神秘感。把中国古代贤哲画成裸体,在此之前似乎闻所未闻,而正是这一处理手法,使“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和“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去伪存真”的深刻内涵更加突显。张志中的文史哲的过人修养,提升了他处理画面的能力,达到了“意出文外”的艺术效果。这幅作品在1985年底,在由中国美术馆与美国西雅图合作的展览上,在有吴冠中、周思聪、彦涵、朱乃正、卢沉等大家参展的情况下,《庄子》获得极大关注及好评。在这次国际平台初露锋芒之后,接踵而来是连续三年在西雅图的个展。
1989年初又受比利时比中友好协会、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和布鲁塞尔Zenzan画廊邀请,远赴比利时短期讲学及画展,画展受到比利时多家媒体及新华社驻比分社,驻比中国大使馆的关注和赞誉。 1989春夏之交的风波,也给即将步入中年的张志中艺术前行之路带来些许的困扰。虽然第七届、第九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及众多国内重要展览,张志中都拿出了上乘之作,但对主流体制的疏离,他更多选择了无论在绘画题材上还是绘画风格上的自我边缘化。 从九十年代到新世纪迄今,张志中的美术活动轨迹更加清晰,1979年至2002年的葡萄牙米尼奥大学讲学和画展,德国哥美因茨大学的讲学和画展等等活动更多是作为文化交流而参与。国内的官方展览渐渐淡出,表明了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艺术家的坚守和风骨。 这种疏离一方面来自对主流画界渐次生发的乱象的厌恶,一方面继续他在水墨领域里无尽的探索,他像独行侠选择了一条前人未曾开辟的路,他需要勇气,也需要理智,需要孤独。少年时代粗略汲取的中国前贤的智慧,前行路上大舅方纪耳提面命对古贤的仰望和解析,文学大家冯牧们丰厚的人文学养,师友在艺术实践中的得失,他依然在点点滴滴地消化汲取。苦心孤诣,渐至佳境,张志中的创作既接中华传统文化之源,又呈当代视觉之貌的个人化语境。作为始终关注着这个艺术苦修者的同道们,逐渐看到了他的成熟。 就我辈所熟知的当代画家中,像张志中这样勤奋、多产,绘画题材广泛,绘画语言丰富而独特,实不多见。对张志中自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水墨实验,诸多文化前辈、评论家,如冯牧、张仃、朱丹、朱乃正、卢沉、邵大箴、韩美林、邵剑武诸先生都有过详尽的高度评介,国内外诸多重要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都有过多种报道,毋庸笔者赘言,仅以一名几十年忘年交的同道人,想对张志中的艺术成就谈几点浅见。从观赏者的角度,我以为张志中的全部艺术创作大致可有几类:蓝色系列,特别是蓝色荷花系列,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已呈现出成熟的面貌。他大胆地把既透明又饱和,又能与墨有机融合的宝石蓝以可控的浓淡变化如窑变般奇幻地泼洒在宣纸上,如深邃的海水,又如璀璨的夜空,那纯净而清凉的蓝色迷倒了从文化品位极高的界内大家到普通民众,从东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到欧美的众多观者。早在九十年代初,文学评论大家冯牧在他一生唯一为一个画者写的美术评论中就不惜赞美之词“古往今来擅于画荷的画家不可胜数,但张志中笔下的荷花却常给人一种摇曳多姿、风骨迥异、一枝独秀的美的感受。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他既能熟谙前人传统画荷的精髓,而又能够根据自己对于荷花的深切体察和感受,而勇于以多种技巧来突破和丰富传统技法,从而能够给荷花赋以一种新的生机与活力的缘故。”可以说,张志中所独创的蓝色荷花系列开拓了中国绘画一个新的唯美境界。 在早期张志中把中国古贤以水墨裸体的形象塑造在画面中,如《禹》《庄子》,无论表现手段和创意,都已大胆突破了前人的藩篱。到了九十年代,在中国美术馆的一个大型展览上,张志中展出的一组以非特定裸女与马的组画《低语与嘶鸣》,则是把人体符号化了。这些画面上或扭曲,或奔放,或静默的“人体”,加之与充满生命活力的“马”的组合,充满张力的黑白墨色和线条的穿插,构成对原始生命力的讴歌和交响。而借用版画技法和水墨的有机融和,增加了水墨的丰富和多层次的可能。技法在这里只是手段,技法看为何而用,技法只有为随心所欲的画者在熟练驾驭时,才会绽放“艺”的光彩。 纵观张志中从青年时代迄今,尽量各个时期在无论绘画语言及内容会有所偏重,然而,人们都能在他的画作中感受到那种内在或是哲理的,或是浪漫的,或是深邃的,或是冷寂的浓浓诗意。这是一个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有自幼年至老年不曾中断的学养,加之先天的禀赋,而了解张志中的先生们、同道们也都熟知,他从年轻时代就喜作诗,激情四溢的现代诗,不输诗词大家的古体,常与友人唱和,对诗的意会自然而然会在他的画里隐现。 近日京城暑热难耐,逢小暑节气而下了一场小雨。张志中发小诗曰:“小暑阵雨送清凉,满院青幽透纱窗。刷屏满眼龌龊事,何如静卧硬板床。”有老友和曰:“若是心间了执念,清风盈袖月笼床。”我想,张志中的这点执念是不能了的,否则哪还是这个张志中?
名称 蓝荷
尺寸 75x155cm
年代 1997
名称 黄叶地
材质 纸本水墨
尺寸 145x75cm
年代 2017
名称 遗失的旅途
材质 纸本水墨
尺寸 162x86cm
年代 2017
名称 微晞
材质 纸本水墨
尺寸 95x97cm
年代 2016
名称 《人体》系列
材质 纸本水墨
尺寸 120x85cm
年代 2016
名称 低语
材质 纸本水墨
尺寸 112x67cm
年代 2016
名称 潭
材质 纸本水墨
尺寸 95x78cm
年代 2016
名称 晞
材质 纸本水墨
尺寸 120x240cm
年代 2007
名称 《低语与嘶鸣》系列
材质 纸本水墨
尺寸 120x70cm
年代 1996
图书简介
书名:《水墨行旅:张志中水墨艺术》
作者:张志中 著
出品:北京颂雅风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45-4129-6
定价:280.00
开本:8开
装帧:布面精装
本书收录了百余幅张志中水墨作品,他大胆地借用书法与版画中的拓印手法,辅之以中国画固有的骨法用笔,在花鸟、人物、山水等题材中游刃有余,创造了颇具个性而又完整的艺术语言。从多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张志中对水墨语言现代化与个性化的探索成果。